論快樂 – 我的個人體悟

個人的快樂感受,是一個很複雜也很難說清楚,也難以一體適用的問題。整理了一下自己所學的體悟,釐清一下怎樣才能增進快樂。

身體的影響

身體的狀態,無疑是影響快樂的一個重要因素。不健康的身體、不舒適的感受,都會降低對自己快樂的感受分數。下面列出一些項目,個人應該要盡力去降低這些負面的身體影響

  • 疾病
  • 肥胖
  • 虛弱
  • 體力不好
  • 精神不濟
    • 睡眠時間不夠
    • 呼吸中止症
  • 太飽或太餓
    • 控制飲食

工作的因素

  • 時程緊迫的壓力
  • 有責無權的壓力 (沒掌握度)
  • 低成就的挫折感
  • 無能力積累的壓力
  • 無進展的壓力
  • 仰人鼻息的壓力

心理素質

  • 一直專注在你沒有的,就會一直體驗到缺乏的不快樂。專注在你有的,就會一直讓它更發揮,讓你擁有快樂。

正向因素

  • 個人價值、成就感
  • 強的人際的連結
  • 歸屬感
  • 對生活的掌握感、安全感
  • 固定的作息習慣

負向因素

  • 藥物、酒精、咖啡因的因素
  • 經濟的不確定性
  • 比較因素:社會上的媒體一直播放別人過的多好、多快樂,會使個人有相對的不幸福感。好像別人都過的這麼好,只有自己過的不好。跨年活動,就恰似有這種效果。
  • 不快樂的情境:旁邊有不快樂的人、不快樂的環境,自然也會一直散布這種氣氛
  • 週遭環境紊亂
  • 缺乏個人空間或時間
  • 無自制力的挫折感

沒有XXX的人,是否就不快樂

不快樂的理由有千百種,有一種說法是要是我有什麼什麼就會快樂。要驗証這種說法的正確性,一個方法就是去看看沒具備這些東西的人,是否都過的不快樂。

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有錢就會快樂,然而有錢去自殺或沒錢的落後國家都不快樂,就是很好的反証,來應証錢對快樂是否有絕對的關係。

當然,要去舉証有時也是比較困難的,你也很難去知道這些人究竟快不快樂,畢竟這種事只有當事人知道。不過,這算是一種論証的技巧,用以觀察自身的想法是否客觀,而或者只是自己身現情境的看法。

你什麼時候獲得真正的快樂過

從另一個方向來想,就是檢視自己曾經的快樂經驗。大家普遍會回到童年的經驗,童年的快樂經驗並非是一直處在快樂,而比較像是一種平靜。大腦對於任何處境都可以接受,也都沒有太大的抵抗。

我不曉得成年人是否有辦法有辦法回到這種狀態,內分泌不同了,大腦也不同。童年的狀況可能比較適合來當做參考,而不是非得回去不可。

快樂是一種能力,而不是狀態

如果覺得擁有什麼就會有快樂,就會誤以為快樂是一種狀態。只要追逐到這種狀態,就可以一直得到快樂。

想反的,我會覺得快樂比較像是一種技能,能讓自己感覺到平靜、滿足、安全。即使是在一種逆境中,也能快速調整過來。

 

處理事情的框架

自從去年中以來,有開始接一些小案子。有時出去玩,也會做一些影片,或幫人家拍些不專業婚攝的。其實這些事情還蠻花腦袋的,但做了幾次之後,發現還是有些一致的流程、架構。是不是只要把這些事情定一個 SOP、框架,處理起來就不花腦了呢?

有框架應該是會輕鬆了,不過就少了獨特性。先 run run 看,再看可不可以省下心力了。需要的框架

  1. 接案 SOP
  2. 照片整理 SOP
  3. 影片製做框架
  4. 文章框架
  5. 拍賣框架

好好過日子

「做該做的事,不做不該做的事」先把明天要做的事規劃出來,可以用 Google Calendard 方便追蹤

該做的事:計劃好要做的事

不該做的事:沒計劃要做的事

當一切能按步就班,心裡就會覺得踏實了。多了一份「掌握感」,少了一份不確定性。

老了的期望

這三句話在大學聽學姐講的人生三願,越老越有感覺了…最近開始面臨有點睡不著的狀況

  1. 吃的下
  2. 睡的著
  3. 人平安

Leave a Reply(Name請以user_開頭,否則會被判定會垃圾息)

請輸入答案 49 ÷ = 7